人格尊严是要自己维护的,不能靠别人。
王锟博士并没有套用这种方法,而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,分为相互联系而又不同的两个部分展开论述,给人以新鲜感。因而,其宏观论述有坚实的基础,有很强的说服力。
20世纪的中国思想,同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一样,是瞬息万变、复杂多样的。但是,这种方法毕竟有助于理解20世纪中国思想的基本面貌和特征。在这里,不仅要与20世纪的思想家们对话,还要与孔子对话,更要回到当下寻求现实问题之所在以及观念层面的表述。不仅对传统充满同情和敬意,而且保持着理性反思和批判的精神。这所谓问题意识,既有历史叙事中突显出来的问题,又有生活中涌现出来的问题,将这些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背景之下,从理论或观念形态的层面进行思考,就不仅仅是思想史的研究,而且是思想研究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需要对传统做出具体分析。在克服对立二分思维模式的前提下,就孔子与伦理道德、孔子与宗教、孔子与政治、孔子与经济等方面的问题,进行了深入分析。这种人可谓不知天高地厚。
有些媒体则为虎作伥,进行炒作一方面,他很明确地指出,自然界只是生长、发育万物,并没有人类的智能和忧患意识(天地无忧),而人类不仅有智能,而且有忧患意识(圣人有忧),从而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区别。就是说,人应当首先克服私欲,进行实践修养,做到对万物无所不爱,才能实现万物一体境界。朱熹和程颢一样,以万物一体为最高境界,只是在如何实现的方法上有区别。
善作为最高价值,是就人而言的,只有人才有善的诉求,也只有人才有善的判断。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式的神形二元论,也没有两个世界的预设,因此并不承认有超自然界的绝对实体,不管这个超越实体是上帝还是理念。
《周易·系辞传》说: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对现代人而言,最需要的就是良知发现或发现良知。孔子首先提出仁者爱人的学说,标志着人类意识的自觉。朱熹用理同而气不同解释这种现象。
这既是对仁的范围的扩大,也是对仁的本质的普遍性意义的肯定。仁是就人心而言的,生理、生意是就自然界而言的,但二者是完全统一的。人只为自私,将自家躯壳上起意,故看得道理小了佗底。而良知说到底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之心即仁心。
从方法上讲,他运用了类比、类推的逻辑和情感逻辑,而不是对象化的认知逻辑,但是,这种方法具有一切形式逻辑所没有的内在力量,因为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关怀。从孔子开始,就提出生的哲学。
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和价值之源,而将人视为自然界生命创造的实现者、执行者,这才是中国天人合一论的真实含义。《说卦传》所谓有天地而后有男女、夫妇、父子、君臣之道的描述,就是对这种生命和道德进化的进一步说明。
生生就是不断的生命创造,是有时间性的,其中便有道德(仁义)的创造。天地自然界并无心,但是却又有心,这个心就是生意,即是说,天地生物是有生意即目的性的,这就是天地以生物为心或天地生物之心。人有了仁的自觉,就能一视同仁地看待万物,关爱万物。人绝不仅仅是一个智能机器。这就是说,自然界的根本法则是生生不已的生命创造,人的仁心、仁性即由此而来。其生理、生意之说,体现了生命创造的目的性。
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。但是,人类如果不去努力实践,以致丧失了人的职责,其后果是很严重的,甚至会出现山崩川竭、胎夭失所[22]的严重局面,更无和谐可言。
二者虽属不同层面,但又是一个生命整体,就如同人的神形关系一样。这难道不是一种生态意识吗?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推进了一步。
人的身体如果受到伤害,就会感到疼痛,所以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万物、保护万物。),但是并不说明他对其他生命不关心、不尊重。
只有出于人的内在本性,以同情、关爱之心对待动物,才是仁的真正实现,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哲学,才能最终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。如果浑沦而言之,即形而上形而下一起说,便是生意即仁,仁即生意。但是,当他提出先立乎其大者的时候,不能不回答大者即本心从何而来的问题,其结论便是此天之所与我者[6]。承认变化,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色,周易的易字,其基本含义就是变易,有变易才有进化,而阴阳交易便是一切变化的基础,阴阳之中便有生命信息。
当今人类应当唤起自觉,重新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。易简而天下之理得,这个理,也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生生之道,它就在形而下者的器之中,不是什么超越的本体即实体。
[21] 从宇宙本体论上说,人与万物都来自天之生道(亦称生理),所以人与万物是平等的,也是一体的。这显然不是从纯粹工具的意义上说的,而是具有目的意义的。
由此可见,孔子所提倡的仁,是由天之生即生命创造之道而来的。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需要向自然界索取,人类要生存,当然需要向自然界索取各种生活资源,何况孟子也没有否定人类要食肉。
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。自然界鸢飞鱼跃,充满生意、生机,活泼泼地。他的性与天道[4]之说与志道、据德、依仁、游艺[5]之说,就是天人合一之说。仁是儒学的核心,包含不同层面的内容,其本质是生命关怀,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哲学。
他提出,中和之道,本来是人与万物和谐的生存状态,人的使命就是致中和、参赞化育,实现和谐。这种生的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,既有生命进化的意义,又有道德进化的意义,即天之生意赋予人以仁德仁心。
程颢的仁学,不是浅层次的生态学所能理解的。王阳明以万物一体为良知的最终实现,也就是人生的最终关切。
继善之善只是目的,善的实现则靠成性,而成性则完全靠人,要人自己去实现、去成全。孟子对孔子仁学的一个重要发展,就在于提出了爱物之说。